通過高精度地圖實現汽車自動駕駛,智能化實時監測維護的石油管網、一顆與現實地球高度一致的“數字地球”……這些都是北斗系統和新技術融合發展的結果。今年是“十四五”計劃的第一年。北斗產業已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計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迎來了新的機遇。
北斗系統是中國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實現了通信、導航和遙感技術的融合,還為未來其他新基礎設施提供了戰略性的基礎時空數據支持。
“北斗芯”都是“中國芯”
在前面兩代北斗系統中使用的芯片確實是美國進口的。根據相關的數據提供,在多模導航型射頻芯片中,以及射頻基帶一體化集成芯片中,所使用的芯片全部都是國產的芯片公司,全程都沒有使用國外進口的芯片。
當然,很多人會對國產芯片有其他的擔心,比如覺得國產芯片沒有進口總是很優秀,這樣的擔心不是多余的。中國《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指出,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是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之一。在核心技術的突破上,芯片最重要。事實上,芯片的發展一直是中國工業制造商努力的共同方向。中國導航定位協會咨詢中心主任曹沖也表示,北斗芯片種類不多,但精度在于水平高;其實芯片公司不多,有實力的。
經過多年的發展,北斗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基礎產品是自主可控的。國產北斗芯片、模塊等關鍵技術全面突破,性能指標與同類產品相當。很多北斗芯片已經大規模應用,技術水平達到22納米。大家關注的“北斗芯”,都稱得上是“中國芯”。目前北斗芯片和國外基本水平在一個數量級,未來功耗更低,精度更高。
以汽車無人智能駕駛為例,高精度地圖是前提。與常規地圖不同,高精度地圖不僅包括路網形狀、屬性、約束規則,還包括道路的坡度和曲率,以及車道、路口、紅綠燈、停車位等高精度語義和要素圖層信息。智能駕駛地圖業務部門負責人佘丹根表示,這首先取決于通過北斗系統收集基礎數據。
只有加快融合,才能成倍發展。北斗系統的卓越功能和物聯網、無人駕駛、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戰略前沿技術的交叉融合,使北斗成為構建完整、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基礎設施系統的重要手段。
在地質災害監測領域,集成衛星導航、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通用傳感器正在改變傳統的監測模式。在山體滑坡的自動監測中,傳統的傳感器只能提供相對位移。北斗技術可以提供三維坐標和準確的時間信息,不僅可以獲得一定時間內的位移變化,還可以獲得滑坡的速度和加速度,從而對地表滑坡監測做出更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