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是人們維持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在食品消費需求趨向多樣化的同時,重金屬超標等關乎人們身體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也作為嚴峻的社會問題受到高度重視。隨著食品快檢技術快速發展,以市場監管部門等為代表的監管主體也在加快配置食品快檢儀器,為食品下消費守牢質量安全關。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就8批次食品抽檢不合格情況進行通告。在此次抽檢的19大類食品、166批次樣品中,主要有餐飲食品、食用農產品、餅干、蔬菜制品4大類食品8批次樣品不合格,豇豆、水姜農藥殘留超標,老姜、黃花菜重金屬污染不合格,油條中食品添加劑超限量使用等問題仍較為突出。若一些存在食安問題的商品流入市場,并被人們大量攝入,將會對人體健康乃至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在“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基礎上,近年來食品安全受到的關注度、重視度愈發拔高,我國多部門、多企業也在多舉并措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可以看到,一方面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大力推行“你點我檢”行動,并在農貿市場等主要農產品流通市場構建食品安全快檢室,增強食用農產品等食品的快速風險排查能力;另一方面我國第三方質量檢驗檢測機構快速發展起來,食品加工企業也加快在生產端配置相應的食品檢測儀器、分析儀器,從更多環節筑牢食品安全防線。

而在當下較為突出的幾類食品安全問題中,重金屬殘留因為具有較強的危害、較長的半衰期以及可蓄積屬性,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注重點監測項目之一。一般來說,汞、鎘、鉛、鉻等食品重金屬殘留的來源渠道主要圍繞三方面,一是食品原料在種植環節受到土壤等自然環境污染與農獸藥使用等影響,二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食品加工設備、加工工藝等可能帶來污染,三則是食品在儲藏、流通的過程中會受到包裝容器與外界因素導致的化學反應等影響。
針對這一情況,加強農產品種植端與生產加工端的規范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將有助于從生產源頭將危害攔截下來。同時,在食品檢測儀器的不斷發展中,食品重金屬快速檢測儀采用陽極溶出伏安法等方法,能夠對土壤、水、糧食谷物、果蔬、水產品、肉制品、調味品等進行速度快、檢測精度高、靈敏度高的多項重金屬含量測定,也將為市場監管部分開展監管工作提供助力,在食品觸達消費者之前帶來高效的質量安全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