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是一個專門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于現有環境問題的重視,并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一系列措施來改變地球整體環境。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
?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人口都在迅猛地發展,人類活動的空間不斷擴大,需求日益增加,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同時,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消耗、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也越來越大。
為守護綠色地球,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在這之中環境監測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2017年又印發了《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等,環境監測工作不斷得到政策加碼。
?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環境監測是通過對反映環境質量的指標進行監視和測定,以確定環境污染狀況和環境質量的高低。環境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標的監測、化學指標的監測和生態系統的監測環境監測,是科學管理環境和環境執法監督的基礎,是環境保護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
?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對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的不斷加強和對環境監測要求的不斷提高,使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作為環境治理的基礎,在“十二五”及之前環境監測行業以污染源監測為主,從“十三五”開始,環保規劃及相關政策重點向提高環境質量的方向轉移,同時監測領域也從大氣向水質、土壤等擴散。
?
目前我國整體環境質量已經得到顯著改善,但也面臨局部重污染天氣仍存在、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的有效方式仍需探索、水環境質量的提標改造仍待推進等困難。
?
“十四五”期間,在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大背景下,國家在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不變、力度不減,為鞏固現有環境改善成果并進一步提升環境質量,就需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監測“前沿哨兵”和“頂梁柱”功能,環境監測網絡不斷深入拓展,環境監測點位從省級至縣級進行全面覆蓋,使得環境監測行業的市場需求持續旺盛。
2020年6月,《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出臺。《規劃綱要》提出,在地表水方面,要組建統一的地表水環境監測網絡,“十四五”期間將國控斷面數量從2050個整合增加至4000個左右;在地下水方面,要形成多層次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覆蓋全國主要水文地質單元、主要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和80%以上地級城市。
?
此外,《“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明確指出,組織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廢棄物處理等重點行業企業開展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試點工作,推進碳排放實測技術發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
?
2022年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4月18日至4月24日是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在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