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多地區陸續進入汛期,各地“雨水”似潮漲,水位創新高。連續強降雨天氣除了對人們出行活動等造成不便外,還帶來了一大串問題,其中之一便是迫使飲用水水源被動面臨水質安全性的考驗。
?
有公開資料顯示,暴雨天氣或將攜糞便、污水、垃圾、污泥進入飲用水管網,導致飲用水水源產生被污染風險。若不慎接觸或飲用了這些污染水源,則可能導致腹瀉、菌痢、甲肝等不同的傳染病發生。
飲用水安全不得不重視,那么,飲用水系統在暴雨突襲下,如何確保飲水安全?
?
據悉,防汛期內的飲用水衛生要求是防止災區介水傳染病爆發流行,防止化學污染引起急慢性中毒,保護災民身體健康。并且應該盡可能執行起《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對微生物污染嚴重的水源,飲水中的余氯可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值0.7mg/L。
?
5月末,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強2022年汛期水環境監管工作的通知》,便提出凡涉及飲用水安全、重金屬污染及可能造成跨省污染的突發水污染事件,要做好報告、迅速啟動應急響應,采取措施妥善處置。
?
飲用水安全問題直面汛期考驗的,管網是擔負責任的重要一員。雨水不斷沖刷侵襲,受損管網可能就會令污染物質有機可乘。
?
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管網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系統化、智慧化都是管網亟待加強的幾大方面。從解決管網問題提升飲水安全有了合理性。
不過,飲用水安全的保障不能僅依賴于管網,水質監管與自動監測等內容也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共同促成了我國目前飲用水水源較為安全的環境。
?
龍游開展了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工程,努力實現農村居民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轉變;長沙衛生監督執法機構加強供水單位監督檢查,進一步確保汛期飲水安全;邯鄲建立健全水質檢測管理制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范化建設,力護飲用水安全……
?
各地飲水安全保障力度逐漸加強,水源“安全閥”正被擰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