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丁的,醬油添加劑的相關話題突然連連上熱搜,現在更是直接變成了“零添加”和添加的世紀爭論,話題熱度居高不下。其實關于食品添加劑的爭議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在消費需求多元化的當下,有無添加的產品都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專家也親自下場解讀,如今食品添加劑有嚴格的規定,所以消費者不必“妖魔化”添加劑,以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食品添加劑,在合理合規使用的前提下,可以用于防止食品腐敗變質,保持或增強食品的營養,改善或豐富食物的色,香,味等。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就曾表示,如果一些食品中不添加防腐劑,很容易導致食品變質,引發安全隱患。
截至目前,我國有上千種食品添加劑,被分為23個類別,受到《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約束和監督,日前《食品相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也已經落地,《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于2020年公開了征求意見稿,《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自2012年公布以來進行了兩次修訂等等,均表明我國有越來越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不過有一說一,食品添加劑的需求也直接催生了食品添加劑加工制造行業,等于在工業鏈條上橫生一個能耗“大戶”。
縱觀食品添加劑生產全過程,生產工藝流程復雜、過程長,能耗高,污染物排放情況復雜。比如香精香料的廢水,COD濃度常常能過萬,有機物含量復雜(包括雜環芳烴類、醛類、酚類、有機酸等),無機鹽含量也很高,且可生化性往往較低,算是典型的高難度有機廢水類型。
當然,在污染治理方面,食品添加劑行業還是很上心的。建立一環境保護和治理制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持續優化生產工藝,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每月委托第三方監測,結果上報。
隨著近年來我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環境監管水平的提高,食品添加劑行業面臨著食品安全監管和環境監管的雙向壓力,毫無疑問必須向著綠色、智能、高質量、可持續方向轉型,承壓節能降耗、減污降碳要求,機遇仍然與挑戰同在。我們反對非必要和過量添加,也督促清潔生產,兩大安全底線不可破,法制與社會監督都是進步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