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2
-
04
-
06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進入水體的最后一道關卡,把好最后一道門以防止污染蔓延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工作。而在排污口整治工作中,第一步就是對入河入海排污口進行排查,摸清底數問題。作為如同地基一般的存在,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為排污口底數排查工作帶來了實際數據。其表示,從2019年開始至現在,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省市開展的長江、渤海、黃河排污口排查工作中,發現長江入河排污口60292個,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個。數據顯示,這份新掌握的數量較此前分別增長了30倍與25倍。在這份數據下,可以看到當前我國入河入海排污口情況還未清晰,可能存在大量遺漏的排污口還未規劃進整改的隊伍。或還“放任自流”,或還“暗自排污”,整體來說,排污口整治仍需夯實第一步,為后續工作打好基礎。相對來說,底數摸清后,整治工作將得到更好接續。 誠然,排污口情況復雜、留存時間長,排查起來難度大。但數據表明,有了基礎數據,后續文章才能越寫越精彩。而在我國的流域水環境提升工作中,排污口治理更突顯其重要性。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透露,在近幾年的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后,截至2020年底,長江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體,2021年持續保持了Ⅱ類;黃河干流全線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渤海近岸海域Ⅰ、Ⅱ類水質比例...